人生在世事务繁杂难以免之。然而各种世俗人情又不得不面对,很多时候怎样应付自如成为人们所要面临的一个难题。易经是祖祖辈辈所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,如果善于运用,那么所有的人情世故将不再成为困扰。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怎样运用易经智慧去应对人情世故。
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这是易经中系辞传开头的第一句话。很多人会认为这是要划分尊卑观念,其实是大错特错。这里并不是说天的地位是尊贵,地就是卑贱。而是用尊卑来形容天地的位置。天本来在上,地本来在下。两者各司其职,所以后面才会接上乾坤定矣的说法。延伸到人世当中就是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秩序的观念,也就是事物的框架。应对轻重缓急要有明确的认识,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,一件事情要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去做。只有这样才能乾坤定矣。
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。易则易之,简则易从。这是在说明做事要去繁从简,抓住事物的核心,这样就解决问题就容易得多。一件事情要面面俱到要花费的很多时间和精力。抓住了核心后面的细枝末节就非常容易了。毕竟人力有时尽,无论大小事都很难做到面面俱到。。所以系辞传里说到:简易而天下之理得矣。天下之理得,而成位乎其中矣。
仰观于天文,俯察于地理,是故知幽明之故。这里当然不是叫人们观天察地,而是指引人们去全面细致地观察事物。面对还不了解的事情,一头冲上去最后的结果基本都只能以失败告终。假如能够在行动之前细心观察,对于事物有细致的了解,那么解决起来就有把握得多了。谋而后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了,知进而不知退,知存而不知亡,知得而不知丧,此类之人不可长也。古人所谓聪明之人乃是明察秋毫,也就是善于观察。绝对不会对于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妄自行动。
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见之谓之知。不同的人对于事件的看法是不同的。所以想要顺利地处理好事物就需要去迎合与之对应的人。古往今来,凡能成大事者,无不是能合众人之力。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无关张之勇猛、卧龙凤雏之智、也无法正之谋,何以从卖草席之辈成三分天下之势?原因无他,能合众人耳。所以孔子才说:夫大人者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。
最后世事多变,人最忌认死理而行。易经最高之学谓之变,变则通、通则达。所以处事最要懂得变通。孔子在学习易经之前,不顾社会现状,强行请求恢复周礼。结果周游列国之时多有碰壁,还真不如喊出“往者不可谏,来者犹可追”的楚狂接舆。到后来学习了易经之后孔子才明白自己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。圣人不懂变通尚且如此,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?所以除了之前所讲的几条方法之外,明理变通更不可少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