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悲观——“五停心观”修行法

2015-07-30

  慈悲观
  
  依据《坐禅三昧经》卷上所言,凡是瞋恚心重的人,当修慈悲观,又名「慈心三昧」。可有三个阶段,逐段观想:
  
  (一)最初修行,当教观想,慈及亲爱
  
  也就是说,凡夫无不自私,首先爱自身受益,其次则推及亲人以及所爱的人。慈悲观的功能,第一阶段,即是要使自己对于生活周边的家人,以及私心觉得可亲可爱的人,不要以瞋恚的心态相待。其方法则是当修行者获得种种身心快乐之际,例如寒时得衣,热时得凉,饥时得食,渴时得饮,病时得愈,贫时得钱,贱时得荣,劳累之时获得休息,急难之时获得救济。应当推想观照,自己的亲人爱友,由近而远,由少而多,希望他们也都能像自己一样,希望他们每一个人,都能如愿,不论是以自己的力量协助他们离苦得乐,或求他人的力量,使他们离苦得乐。系念不停,不作异想,若起异想,及时回到慈悲观的方法上来。
  
  若在修行禅定之际,获得身心轻安,心胸宽敞等的觉受之后,也当以慈悲观,愿诸亲爱,获得如是利益。若在听闻佛法,读诵佛典,自觉心开意解,亦当愿诸亲爱,同获法喜。可知慈悲观主要在日常生活中的随所善缘,得善念反应,便当修习;但也可在修行三学六度之时,凡是善境,随处随时,均可修行。
  
  (二)其次当修,慈及中人
  
  所谓中人,是指既非亲爱,亦非仇怨。常人不易对于陌生的路人,产生关怀的心,纵然觉其可怜,总是不关自己的痛痒,为何要照顾他们。所以有些西方的老人宁愿把大笔的遗产交给他们心爱的宠物猫狗,也不愿关怀无依无靠的流浪者及苦命人。作为一个修习慈悲观的人,当在修成第一阶段的慈及亲爱之后,接下来必然会扩大慈悲观的对象范围,那就是要慈及中人。方法跟第一阶段相同,只是当在自己的身心获得种种快乐利益之时,也愿一切与己非亲非怨的人,都能获得。也可以说,当亲爱者有苦难时,自己固然要施予救援协助,当一切非亲非怨的人有苦难时,自己也当施予救援协助,纵然未能采取实际行动,心中确存有深厚的慈悲心。系念不断,不作异想,若缘异境,立即回到慈悲观的方法上来。
  
  (三)终当修习,慈及怨憎
  
  所谓怨憎,便是对于自己不友善者,是破坏者、诽谤者、打击者、无理取闹者。所以对于怨憎者,施予慈悲相当困难。一般而言,怨仇相见,瞋怒心起,是正常事,怨憎相会,即为八苦之一,岂能反而以慈悲心相待?故此须在修成慈及亲爱、慈及中人的两个阶段之后,才会修习。其方法与第一、二阶段所修者相同,所异者乃在自己获得身心种种快乐利益之时,既愿一切亲爱者都能获相同的快乐利益,也愿一切非亲非怨者都能获得相同的快乐利益,并亦希望一切怨憎仇家敌人都能获得相同的快乐利益。
  
  在《坐禅三昧经》卷上,对此第三阶段的修法,特别强调,因为对于亲爱及中人,起瞋恚生怨怒比较不多,瞋恚心的生起,主要是在对于怨家对头。故于该经说明:为何要慈及怨憎?如何来慈及怨憎?
  
  设问云:「怨憎恶人,云何怜愍,复愿与乐?」
  
  答云:「应与彼乐,所以者何?」
  
  便列了七项理由及其修习方法:
  
  1.那人尚有种种好事,清净法因,我今岂可以一怨而抹杀他的多善!
  
  2.更当观想,那人在过去无始以来无量世中,可能曾经是我亲友善知识,岂可由于现在的怨恶,而更生怨恶。我当忍彼,是我自得善利。
  
  3.当念行法,仁德含弘,慈力无量,我岂可失。
  
  4.当再思惟,若无怨憎现前,从何修行忍辱波罗蜜呢?可知怨则能生我忍,作此观想,怨憎的人即是我的亲善。
  
  5.再作思惟,瞋恚者受报最重,众恶中上,无有过者。以瞋加物,其毒难制,虽欲烧他,实是自害。
  
  6.当自念言:「外被法服,内习忍行,是谓沙门,岂可恶声纵此,变色蔽心。」
  
  7.五受阴者,众苦林薮,受恶之的。如刺刺身,受苦无量,众怨甚多,当自守护,着忍革履。
  
  统一以上三阶,实则便是当以平等心慈悲对待一切众生。为何能够看他们是平等的?这要从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来看。我们当前碰到的怨家,在过去不一定是怨家,更不一定是未来的怨家;现在的亲友,在过去不一定是亲友,也不一定还是未来的亲友。怨与亲从无始以来,永远是交互而并行着的。譬如一个家庭里面,父母、儿女、亲戚等等,有互相友爱之时,也有彼此摩擦之时,有的兄弟姊妹时常吵架打架,有的父母儿女彼此作敌人。但通过无穷无尽的三世,没有绝对的怨家与亲家,怨亲只是因缘和合的临时现象;而一切众生都曾经跟我们有过人际关系,也可能将来会跟我们产生很好的关系。甚至今日的怨家,正好就是成就我们修行的菩萨。因此我们对任何一个众生应抱有平等的慈悲心,利益众生,并愿同与众生早离苦海。
  

——摘自圣严法师《禅钥》


阅读2060
分享
写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