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缘观——“五停心观”修行法

2015-07-30

因缘观
  
  经说,愚痴偏多的人,宜修因缘观。此所谓愚痴,是指不明因果法,也不信因缘法。对于人生的生从何来死往何去,不能了解;醉生梦死,而又烦恼终身。
  
  传统的因缘观,是观生死流转的三世十二因缘的过程,观成即知生死虚妄,若知虚妄,便能及时从生死流转而转变成生死还灭,即是从生死获得解脱。
  
  依据《坐禅三昧经》卷上所说,也可分为三个阶段:
  
  (一)初习行者,当教其观想,过去未来世的四目
  
  「生缘老死,无明缘行。」如是思惟,不令心缘他念,若缘他念,立即令还,续观:生缘老死,无明缘行。此是十二因缘中过去世及未来世的四目。即是观想:人既有生,必将有老死,因有无明,必将有心意的行为,而带动身口的行为。此处的「缘」,是指关系、原因、要素的意思,即是由于有了「生」的关系,便是有了老死的原因,「生」也就是「老死」的要素。若要无「老死」,先当无「生」。同样的,「无明」是「行」的原因,由于有了「无明」的关系,所以一定会有「行」的结果。若希望无「行」,先当无「无明」。
  
  生及老死是过去生的行为结果,若盼今生无生、无老死,先当没有过去世的行为,而其行为的产生,是因无明而来,无明是无始以来就已有了的烦恼之根本。若知无明是由梦想颠倒而有,本无实体,即是如空的实相现前,即是无我的智慧现前,无明顿时消失。若无无明,即无行,无行即无生,无生即无老死。若能如此观成,便能返愚痴而为智慧了。
  
  (二)已习行者,初阶段观成后,当教其观想,现在世的八目
  
  「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入,六入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。」如是思惟,不令外念,若外念诸缘,即摄之令还,继续观想,反复观想如上八目。此是十二因缘现在世的八目。
  
  此即是说,由于有了过去世的「行」为,便以行为而结集成为生命流转的主体;称之谓「识」。有了识的关系,便入胎成为胎儿,胎儿的形成是由精神及物质的结合,精神称为「名」,物质称为「色」,故当胎儿初成,称为「名色」。胎儿成形出生之时,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已经具足,由此六根门户,可以接受六尘的事物,而产生烦恼,故名为「六入」。出生之后,用身体接触到世界的事物现象,名之为「触」。有了接触,即有感「受」,有了感「受」,便对欣喜者产生「爱」着,有了爱着,便有追求的争「取」了。有了取(及舍)的行为,便有了未来的果报之因,名之为「有」。于是生死流转,受苦受难。
  
  若不希望未来再有生及老死的果报,最好便是现在生中不要有「取舍」的执着,若要无取无舍,先当对于所受的不起爱着,若盼不起爱着,先当不要执着苦乐诸受。若想不执着苦乐诸受,最好没有六根与六尘的相互接触。若想根尘无触,先当不用六根。若想六根无用,先当名色不现。若盼名色不现,先当没有过去世的「业识」积聚。若盼没有过去世的业识积聚,先当没有过去世的行为造作。若作如此观想成功,即会明确地知道,人生的生从何来、死往何去了。
  
  (三)久习行者,当教观想,三世十二因缘
  
  「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入,六入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,有缘生,生缘老死。」可见,初习因缘观者,观十二支中的过去世的生死流转与未来世的生死还灭;已习因缘观者,但观十二支中现在世的生死流转与生死还灭;久习因缘观者,则通观三世十二支因缘段落的生死流转及生死还灭。
  
  若对三世十二因缘的过程及其每一段落的功能,都了然于心,作此因缘观时也不困难,难是难在常人较无法专注来作连续的次第观想。所以在修习因缘观时,若发现心念别缘他境,随时要回到方法上来。
  
  三世十二因缘的罪魁祸首是「无明」,对于解脱者而言,无明已明,故为智者,身为凡夫,则尚未明,故称无明,故一切不知生死中事,乃是可怜悯者,因由无明,能造后世果报而有生死。痴人不知生死起于无明,无明是从生死之间的造业受报而存续,一旦不造生死业,无明及业中断,生死亦了。佛说所谓痴人有两种类型:一如牛羊无知,二是外道邪见。因缘观能对治如此的二类痴病。

  
  ——摘自圣严法师《禅钥》


阅读1433
分享
写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