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佛观——“五停心观”修行法

2015-07-30

五停心观,应该只有五种禅观法门,但在诸经论中,对于「界分别观」则或有或没有,没有者乃以念佛观取代之,例如《坐禅三昧经》卷上的「第五治等分法门」,即是举的念佛观,教人一心修念佛三昧。《五门禅经要用法》所云五门,即是安般(数息)、不净、慈心、观缘、念佛。其次第与本文所取者相同。因此有人说五停心观可以称为六门观。故在中国净影的《大乘义章》列出观佛观,天台的《四教仪》列出念佛观。
  
  依据《
坐禅三昧经》卷上所言,念佛观是为「等分行及重罪人」而设的观行法门。初修行者,当教其至有佛像处,专心一意,观看佛像相好,相相明了,一心忆持,还至静所,则以心眼,观佛像相好,系念在像,不令他念生起,若起他念,立即摄念,还住于佛像相好。若心不住,其师当教行者,自责其心,既责心已,心不散乱,此时便得以心眼见到佛的像相光明,如眼所见。进而要将佛像的三十二种大人相及八十种随形好,一一忆持,用心眼一一观想,能见一佛,接着便得见二佛,乃至得见十方无量世界诸佛色身,既得见佛,又得闻佛说法。既得念佛色身,又复念佛功德法身的无量大慧,无崖底智。如若以心眼念佛色身相好,而空无所获,仍当勤心专念不忘,以报佛恩。
  
  另据《五门禅经要用法》所言:「若心没者,教以念佛,若行人有善心已来,未得念佛三昧者,教令一心观佛。」此书对于观佛念佛,说明相当详细,现在将之分层次第介绍如下:
  
  初步观佛相好,观佛像的三十二种相好,了了分明之后,即闭目忆念相好在心,若不明了,再开眼谛视佛像,至心明了,还坐静处,正意系念佛像相好,在感觉上如对真佛色身无异。
  
  已见佛像相好,了了分明,如见真佛色身后,次当还坐静处,系念自己额上,一心忆念佛身相好,额上即有佛像出现,从一至十,乃至无量。如斯佛像从额上出后,去身不远而还者,此修行者为求声闻根性,去小远而还者,此修行者为求辟支佛根性,去甚远而还者为求大乘根性。
  
  次见额出诸佛还近修行者身,地作金色,诸佛尽入于地,地平如掌,明净如镜,修行者自观己身,亦明净如地。此名得「念佛三昧境界」。
  
  继续系念在心,然后再观整体佛像相好,即见诸佛从心而出,手执琉璃杖,杖头出三乘人。末后一佛执杖在行者心前,正立而住,接着转身还入于行者心;先出诸佛,一一回转入心,若此行者是小乘人,诸佛入尽即止,若是大乘人,诸佛尽入心已,又从遍身毛孔中出,诸佛光明满于四海,上至有顶天,下极风轮,如是照已,还来入身,如净琉璃。如此观成,能生诸定,故名「一切念处」。佛所执杖,乃是定相;光明相者,乃为智慧。此非外道神仙所见,乃是「内凡境界」之相。
  
  舍前二境界,系念在脐,一心观脐,不久之后即觉脐有动相,而心系不乱,遂见有鲜白色物,大如雁卵。继续用心眼谛视,即见有莲花,茎似琉璃,台为黄金,有佛趺坐台上;此佛的脐中也出莲花,花台有佛,第二佛的脐中又出莲花,花台有佛,如是辗转层出,乃至形势如大海;末后一佛还入脐中,乃至最初一佛入行者脐中已;此时行者自身诸毛孔,遍出莲花满于虚空,此等莲花又一一还入行者脐中。到此时,行者身体,自觉柔软轻悦,自见身体明净如杂宝色。
  
  行者次观自己顶有五色光焰,更观五光有五瑞相,见有一佛在光明中结跏趺坐,更观五光之中各有一佛,一一口中皆出莲花,遍满大地。更观五光中佛,一一皆从其脐中出一狮子,吞食诸莲花尽,还入五光中佛脐中;最后,五光及佛,皆入行者之顶。此名「狮子奋迅三昧」。
  
  次观五光五佛入顶之后,行者自见己身作金色,并见脐中有物,圆满明净犹如日月。更观即见佛出,满腋下及腰中共有四佛出现,一一佛出无量圆满明净日光;以此光明即见四天下一切景色,上至有顶天,下极风轮,悉皆明了,如见掌中,无有障碍。此名「白净解脱境界」。
  
  见此境界之后,四佛还入行者腋下及腰中。然后复见白焰诸光,从行者身体的前入后出、后入前出、左入右出、右入左出。如是四种出入已,行者即见自身明净,及水四边,圆满净光。此名为「明净境界」。见此净光之后,即名为「成念佛三昧」,在四禅中。
  
  以上所介绍的念佛观,必须是在已有经验的贤者老师的指导之下,进行修炼。而且在每得一种新情况后,必须立即禀告老师,时时都在老师的照顾之下修炼,才会正确安全。
  
  这里的念佛观,是观像及观想的念佛,与宋明以后中国佛教徒所熟悉的持名念佛,有所不同,然其念佛的功能,都可获得念佛三昧的境界。

——摘自圣严法师《禅钥》


阅读794
分享
写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