裴休宰相与《警策箴》

2015-07-30

  裴休宰相(791-846)是唐朝一代名相。字公美,唐代河内(河南济源)人。进士出身,后来做到宰相,对佛教信仰相当虔诚,与禅宗有深厚因缘。裴休在禅宗史上,与当时的庞蕴、白乐天、李翱、陆亘大夫等居士齐名,均为著名的大居士。他与沩山灵祐同门,精通《华严》教旨与禅宗心要。
  
  裴休任洪州刺史的时候,结识了黄檗希运禅师。当时,希运禅师在黄檗山大安精舍隐修,终日混迹于僧众之中,做一些诸如扫洒殿堂之类的杂务,人莫测其深浅。
  
  一日,裴休入寺烧香,寺院主事僧负责接待。在参观一处壁画的时候,裴休问:“是何图相?”主事僧回答道:“高僧真仪(一位高僧的肖像)。”裴休问道:“真仪可观,高僧何在?”主事僧无言以对。裴休又问:“此间有禅人否?”
  
  主事僧道:“近有一僧,投寺执役,颇似禅者。”裴休道:“可请求询问得否(请他来问一问,好吗)?”
  
  于是,主事僧急忙把黄檗禅师叫来,裴休仔细地打量了一下黄檗禅师,心里很高兴,于是对黄檗禅师道:“休适有一问,诸德吝辞,今请上人代酬一语。”
  
  黄檗禅师道:“请相公垂问。”裴休于是把刚才的问话重复了一遍。黄檗禅师大声喊道:“裴休!”裴休应诺。黄檗禅师道:“在甚么处?”裴休当下知旨,如获至宝,欣喜不已,连声赞叹道:“吾师真善知识也!示人克的若是,何故汩没于此乎?”寺院僧众都愕然不已。
  
  裴休于是便礼请黄檗禅师到自己官署,执弟子礼,接受他的供养,黄檗禅师屡屡推辞。不得已,裴休只好请求他入住黄檗山,大兴祖教。黄檗禅师住山以后,裴休一有空儿就进山拜谒黄檗禅师。有时候因为太想听到黄檗禅师的精妙开示,就直接恳请黄檗禅师入州小住。
  
  在黄檗禅师的指导下,裴休不仅彻底通达了祖意,而且对教相也很精通。诸方禅德都赞叹裴相国不愧出于黄檗之门下。
  
  裴休后来调任安徽宣城刺史,路远山遥,不能时时亲近黄檗,于是他在宣州别创精舍,迎请黄檗禅师入居。裴休在撰圭峰碑的时候讲,“休与师于法为昆仲,于义为交友,于恩为善知识,于教为内外护。”可见裴休与黄檗禅师之间的道情之深。
  
  裴休升任宰相之后,操守严正,著述佛教经典序文颇丰,被宣宗称誉为“真儒者”。作官后的裴休,更加“宽惠仁厚、屏息贪欲,更不贪恋钱财、不弄权术、不食荤腥”,洁身自好,甚至达到“太过”的程度。他把自己的钱财用在施舍、兴义学、捐修寺院等方面。他善于文章,楷书造诣尤其受人推崇。在武宗时,佛教遭逢大难,裴休虽身为重臣,却能功禄尽抛,以一片赤诚,挺身卫护圣教,使佛教在短短几年内复兴。裴休不仅以文笔来庄严经藏,并立下宏誓:愿生生世世为国王翼护佛教。虽身居高位,却两次礼请黄檗禅师于钟陵、宛陵,日夜问法,精勤不休,笔记其言,成《钟陵录》、《宛陵录》各一卷,并亲自书写作序。同时,他还书写过《大藏经》五百函,又撰《传心偈》一章。裴休曾为《传心偈》作序:“予于宛陵、钟陵,皆得亲黄檗希运禅师,尽入心要,乃作偈尔。”裴休也曾随圭峰宗密禅师学习华严,因此,凡圭峰有所著述,都邀请他撰序,如《圆觉经序》、《华严经法界序》、《禅源诸诠集都序》等,皆可看出裴休优游于藏经的文字般若。
  
  裴休学识渊博,擅长为文,长于书翰,笔法自成一体。中年以后,他一心向佛。任职期间,只要一有空闲,就游践山林,在各大山寺中,和寺僧探讨佛学,切磋佛理,坐禅修行。所到之处,留下了无数墨宝。
  
  裴休不仅是位虔诚的佛教徒,而且他还将深爱的儿子送到沩山密印禅寺出家。密印寺是裴休任湖南观察使期间所捐建的寺院。寺院建成后,请当时高僧灵祐禅师前去住持。裴休送子出家是源于这样的因缘:当时皇子得了重病,看尽天下名医均不奏效。有高僧点拨:远离红尘,可得性命。裴休闻知,想道:我何不将自己儿子代皇子出家,既能解皇上之忧,又使吾儿解脱尘缘之苦,也了却自身从佛之愿。这样想过之后,裴休当即禀告皇上,皇上大为感动,遂以重礼相待,将裴休之子送出皇宫,裴休又亲自送子入住沩山密印寺。住持灵祐闻讯大喜,曰:丞相之子代皇子出家,功德无量,出家敝寺,为山门大壮颜色。遂赐号“法海”。
  
  裴休的儿子裴文德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,皇帝封他为翰林学士。但裴休不希望儿子少年得志,利用代皇子出家的机缘送子出家,并作了“警策箴”,字字句句劝勉其子精勤向道,莫荒废大好时日。其文摘录如下:
  
  汝及出家须立志,求师学道莫容易。烧香换水要殷勤,佛殿僧堂勤扫拭。莫闲游,莫嬉戏,出入分明说处去。三朝五日不归家,妙法何曾闻一句。敬师兄,训师弟,莫在空门争闲气。上恭下敬要谦和,莫轻他人自逞势。衣食难,非容易,何必千般求细腻。清斋薄粥但寻常,粗布麻衣随分际。荣华止在紫罗袍,有道何须黄金贵。解三空,明四智,要超初果至十地。礼观音,持势至,别人睡时你休睡。三更宿尽五更初,好向释迦金殿内。点明灯,换净水,礼拜如来求智慧。报答爹娘养育恩,天龙八部生欢喜。
  
  裴休宰相在这段警策文中劝诫儿子裴文德:应当珍惜出家的殊胜因缘,立志学道。在寺院中烧香换水、扫洒殿堂、修学诵经要勤劳。举止文雅,莫顽皮嬉戏。如果打算出门,应当向寺院执事说明去处。要与人和睦相处,尊老爱幼,谦恭礼让,不要因为自己出身名门而骄傲逞强。裴休还告诫儿子时常想到衣食来之不易,在佛门中粗茶淡饭、粗布麻衣,随缘随份,不过分贪求饮食衣服的美味与华丽。裴休对儿子说,真正的荣华并不在于身着紫罗袍,真正的富贵也不是家有万两黄金。如果能够真正用心修道,证得初果至十地果位,顶礼观音、大势至菩萨就是真正的富贵。裴休劝诫儿子应当精勤用功,常点佛前灯,常换佛前净水,礼拜如来,求得智慧,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。若能如此,则天龙八部都会欢喜赞叹。
  
  接着裴休还作了两首偈语作为送子出家的赠言,以警示儿子裴文德。偈语之一云:
  
  含悲送子入空门,朝夕应当种善根。
  
  身眼莫随财色染,道心须向岁寒存。
  
  看经念佛依师教,苦志明心报四恩。
  
  他日忽然成大器,人间天上犹称尊。
  
  在本首偈语中,裴休怀着悲伤的心情将儿子送到沩山密印寺出家,劝诫儿子每天常怀善念,种下善根,切不要身在佛门之中,而心被世俗的财色名利等染污,妨碍了自己出家之本意。在修道方面,应当有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”的雄心壮志。在裴休看来,出家是一件很荣幸的事,但当他真正送子出家时,面对出世的修炼和父子亲情的两难选择时,裴休的心情仍然是复杂的。他一方面希望儿子能够虔心修道,报答父母之恩;另一方面,作为一个父亲,将儿子送入佛门,仍然难以割舍这份亲情,因此,他才写下了“含悲送子入空门”的偈语,来表达自己送子出家时的复杂感情。
  
  尽管心情复杂,但怀着对佛教深厚的感情,裴休还是毫不迟疑地送子出家了。他在偈语中勉励儿子修行证果,报答国土恩、父母恩、师长恩、众生恩。
  
  不过这位享尽荣华的裴文德出家之初,经不起寺院的苦行生活,但父命难违,只有强忍。有一天,将满腹牢骚以一偈道出:“翰林挑水汗淋腰,和尚吃了怎能消?”寺院住持和尚禅师听了,微笑随口说道:“老僧一炷香,能消万劫粮。”裴文德深以为愧,从此收摄身心,苦劳作役。
  
  在本首偈语之外,裴休还写有另外一首偈语,偈云:
  
  江南江北鹧鸪啼,送子忙忙出虎溪。
  
  行到水穷山尽处,自然得个转身时。
  
  偈语的前两句是说,在江南江北鹧鸪啼鸣的春暖花开时节,裴休在送子到密印寺出家之后,又陪同儿子到江西庐山参访。这里的“送子忙忙出虎溪”中的虎溪是指庐山东林寺旁边的一条溪水。据传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弘扬佛法的时候,在庐山安住三十年,足不出山,迹不入俗。虽然足不出山,但由于声名远播,许多文人士大夫都慕名前来亲近,慧远大师因此结交了大批方外之友。当时在东林寺前有一条小溪,溪水常年潺潺绕寺流淌。慧远大师约束自己,每次送客,不论贵贱,都不过虎溪(即以虎溪为限),若过虎溪,则会有虎的吼叫,以示提醒。
  
  与慧远大师交往最为密切的好友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来访,慧远大师与两位老友谈得十分投机。在招待客人结束,大师送客出寺。三人边走边谈,由于谈得十分投缘,慧远大师竟然忘记了“足不过虎溪”的警戒,不觉之间已经跨步过了虎溪。此时,山中老虎突然发出吼叫,慧远马上回过神来,与两位好友笑语话别,返回寺院。
  
  在后两句“行到水穷山尽处,自然得个转身时”的偈语中,裴休鼓励儿子在修行过程中应当不畏艰险,于山穷水尽的绝境之时,自然会得个峰回路转的消息。
  
  裴休的儿子在出家之后,没有辜负裴休的一片苦心。他在离开庐山之后,后来又来到江苏镇江氏俘山的泽心寺修禅。当时建于东晋时期的泽心寺濒临倾毁,破烂不堪。法海发誓要修复寺庙,为表决心,他燃指一节,身居山洞,开山种田,筹资修庙,并精研佛理。一次,法海挖土修庙时意外挖到一批黄金,但他不为金钱所动,将其上交当时的镇江太守李琦。李琦上奏皇上,唐宣宗深为感动,敕令将黄金发给法海修复庙宇,并敕名金山寺。从此泽心寺改名金山寺,裴休的儿子法海禅师也成了金山寺的一代祖师。(文/继平)

阅读449
分享
写评论...